close

教學實驗完成一半以上了。
每天陪他回家的路上,讓我思考很多事。

班上孩子若有學習的問題,除了生理條件的弱勢外,多半來自家長不重視教育,家庭沒辦法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,每次遇到這樣文化不利的孩子,就覺得不忍。

在這段教學實驗的過程中,我必須在意的是他學習的成效,我重視每次教完後那些亂七八糟的評估數據。
而在量化的執行過程中,我卻不斷的湧出除了數據以外的思考。

看了他的家庭環境,我真正明白為什麼他的家人不重視教育。
不是不重視,是沒有餘力重視。

人家說「先顧巴豆(肚子),加(才)顧佛祖」、「衣食足而後知榮辱」,在Maslow的需求層次裡,也說明人必須先滿足生理的需求,進一步才有安全感、愛或求知慾等心理需求的產生。

這些話或理論都是真的。

我是他的老師,在學校裡,我只負責他的學習。
這幾天,天天陪他走這一段路,我發現他真正需要的--是學習上的陪伴。

「你以後想做什麼?」回家的路上,我問他。
『我想開麵包店!』
「為什麼?」
『因為麵包很好吃,我想要賣麵包,也可以自己吃!』他開心的說。
「賣麵包要會算錢,也要學怎麼做麵包,要看食譜上面怎麼做,就要看懂字,不然會被別人騙,就賺不到錢喔。」
『嗯...』
「所以你一定要學會老師在學校教的字,看懂字才能賺錢。你很乖,可是一定要讀書。要讀書,以後才能開麵包店喔。」
『嗯...』

其實,我覺得他應該聽不懂我說的這些話。
他只是想吃,跟認不認識這些字,哪有什麼關係。

***
我從小生長在中產階級的家庭,爸爸媽媽都是白手起家,礙於當時家庭的環境,並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。
於是在我成長過程中,我的父親不斷灌輸我一個觀念:你一定要讀書讀的比爸爸媽媽多,只有這樣,才能改變我們的環境(社經地位)。
爸媽不想讓孩子過和他們一樣勞苦的生活,所以要求我必須把書讀好,然後找一份在他眼裡所謂的「好工作」,衣食無虞。
而爸爸的這些想法,就是「階級再製」的觀念--龍生龍,鳳生鳳,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。
如果不想辦法在階級再製的機制裡「動點手腳」,孩子的生活,大概僅止於和父母相同,說不定更差。
而改變「階級再製」機制的一個關鍵點或機會,就是接受教育。


以前我常想靠家長的力量,來改變孩子的求學態度。
這樣的方式,用在中產階級的家庭,或許會有不錯的成效,但在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裡,透過家長這一關,似乎發揮不了作用。
因為,這些家庭中的家長們,所關注的,還有比學習更重要的事--讓孩子吃飽、穿暖,這些就夠他忙了。

所以,我後來在面對這些孩子時,只好把苗頭轉向孩子,希望透過孩子,影響他的想法,透過孩子的自覺、自發,在不知多久以後的未來,改變他的環境。

當然,這話說來容易,執行上非常困難--一個小學生,不會想那麼多,也不懂那麼多。
我也不是魔術師,沒那麼厲害。
不過,通常,有責任感的孩子,在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,都會得到老師的支持,進而從學業上的表現,找到成就感。

至於,對於自己缺乏責任感的孩子,求學歷程就更加艱辛,中間的變數更大。

我不知道他們以後會如何,再怎麼樣,我和他都僅止於師生的緣分,我從不奢求他們會因為我有所提升,起碼,我們要找到停損點,不能讓狀況繼續惡化下去。

孩子,你要加油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achi0226 的頭像
    chachi0226

    我的教學筆記

    chachi0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