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孩子還沒學會閱讀、不會搜尋資料時,發問是他們最直接的學習管道。
年紀越小的孩子,越喜歡發問,常常是天馬行空的亂問。
教學現場裡,有些老師不喜歡孩子"問"。
原因是希望孩子有主動求知的精神,能自己找答案、找資料,真的找不到了,才可以問。
老師不希望孩子養成懶惰、問了就知道答案、不必思考的心態。
願意主動學習的孩子,在這樣過程中,他會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這對他往後的求學路,將有莫大的助益。
但是坦白說,我反而還蠻喜歡孩子發問,在孩子「問」的過程中,我可以知道孩子不知道什麼,想知道的是什麼。
我常在這樣互動歷程裡,享受教學相長的喜悅。
這一班的孩子,好奇心旺盛、自信心不足,我說什麼,他們都問個沒完,一定要得到具體明確的答案才肯罷休。
有時孩子提問與課程有關。例如「什麼是烏魚子?」
這類型的問題展現孩子的求知慾,我樂於回答,有時也會馬上上網找資料,立即透過大螢幕讓孩子一探究竟(此時真的要謝謝學校,設備真的一流),滿足孩子的求知慾。
另一類型的提問則是針對老師說話的細節,提出旁枝末節的質疑。例如我請小朋友把課本收起來,就會有孩子問:『鉛筆盒也要收嗎?』
這類型的問題不勝其擾,我很想跟他說:「這種小事,不需要問我了吧。」
但我更怕此話一出口,他又會跟我討論:『以後小事都不用問你了嗎?大事才要問喔。那什麼是大事?什麼是小事?』
唉。算了。我乾脆直接回答他:「鉛筆盒不用收。」還快一點。
我每節上課,都要拋出好多好多問題,同時,我也得回答孩子好多好多問題。
不同點在於,我提出的問題,我規定孩子們一定要回答。
至於他們提出的問題,有時礙於課堂時間與內容,或者提問根本與主題無關,我並沒有時間慢慢回答,只好請他下課再來找我"聊"。
因為學校規定一節課是四十分鐘,不是四百分鐘。
我常常在想,如果有一天,把我和這些孩子的"問與答"集結成冊,大概可以出好幾本「十萬個為什麼」吧。
這幾天上課時,孩子提出一些問題,都頗有深度。
『老師,你說動物的"牠"要用牛部的"牠",為什麼"烏鴉喝水"這一課的"他們"都用人部的"他",烏鴉不是人啊?』
『兔兒草和黃鵪菜長得好像喔,要怎麼分?』
『老師,你說"烏"這個字有黑色的意思,那為什麼"烏龜"要用這個"烏"呢?』
『為什麼"烏鴉"的"烏"是"火部"呢?它跟"火"沒有關係啊,為什麼不編在鳥部?像"王"就可以編在"玉"部啊!』
嗯,大哉問!
我挺享受和孩子們進行這種有意義對話的時光。
- Mar 06 Thu 2008 15:30
發問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