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身為身心障礙者的老師,若從事特殊教育的工作,比起一般老師,是不是更能同理這些孩子的感受?更能接納他們的與眾不同?更加瞭解他們的需求?更能用恰當的眼光來對待他們?
這學期一位本身是身心障礙者的教授,不斷在課程中強調、期盼我們為人師表者,一定要想辦法看見孩子的「潛能」。
過去,特殊教育一直執著在個體「不能」的部份。例如:他腳不方便,就不斷的做復健、練習使用腳。
現在的趨勢轉往看孩子「可為」的部份,看見他的「可能」,並從這個地方開始發展。
「我的腳不行,叫我練習一輩子,我的腳永遠不能跟正常人一樣。但是起碼我這顆頭腦還行吧,我就好好發展,還是可以啊...」老師笑著說,言談中透露出經過人生歷練的豁達與爽朗。
「...自我決策是非常重要的哲學觀。各位老師,你一定要接納、相信孩子。讓孩子自我決策,就是自己作主,一個有獨立能力的人,他才能獲得尊重。」老師語重心長的提醒我們。
我似乎懂老師的意思。
獨立的思考,獨立的決定,甚至獨立的行為,而不是被規劃好的人生。
往往,面對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,老師、家長總是想盡辦法,幫他妥善的規劃好一切,擔心他吃苦、受委屈。
而忽略了,在某種程度上,他仍然有自己決定的能力。
你覺得對他好的,並不一定是他需要的。
當他可以自己決定時,他會看見自己的價值,旁人也會看見他的價值,天生我才必有用,他需要的,是肯定,是支持,是關懷,是接納。
是同理,而不是同情。
念特教研究所,使我觀念改變最大的,是讓我從「看見他不夠與眾相同」,轉變成「看見他的與眾不同」,並且由此點出發,找出孩子的Strength。
教授很幸運,因為他看見自己的「強項」,並發展它(這過程不知費盡多少旁人不知的努力與堅持),強到足以彌補、抵銷他天生的弱勢。
只是,這世界上有幾個孩子能有這般的寵遇?而不是在黑暗的角落中顧影自憐?
找出優勢能力這樣的觀念,對特殊生如此,普通班的學生也適用。
教書這些年來,我一直對於弱勢學生存在著一種莫名的期待。
在我「脫手」前,我希望能讓這類型的孩子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得到成就感。
不管是一件多渺小的事,都好。
這個尋找過程很不容易呢,很多弱勢孩子的問題是一環接一環的。
家長的教養態度、教育方式影響孩子的學習力,學習力影響學習速度,學習速度影響學業成績,學業成績又影響自我價值感,自我價值感又影響人際關係、學習動機,學習動機又影響學習力,學習力又影響學習速度...類似這樣的循環,簡直像鬼擋牆一樣。
這一切的骨牌效應,真的令我措手不及,我好想在隨便一個地方,趕緊放一個分隔板,但是它傾倒的速度,總比我想像中的迅速。我還沒找到對策時,骨牌便一連串的,批哩啪啦,全應聲倒下。
最令人感到沮喪的,常常是我一個人、一頭熱的栽在裡面,孩子的家長,甚至孩子本身,有時都不願支持我,不支持我不要緊,有時還在反方向拉扯,真的是戮力維艱。
唉,我常常提醒家長,孩子的快樂需要成就感支持,其實,老師也是啊。
老師的成就感來自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啊。
唯一讓我能繼續支持下去的理由,還是心裡面那點「不信邪」的教育觀作祟吧。
身為老師,要有智慧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,什麼是不能改變的。
可以改變的,我們要勇敢的挑戰與克服,
對於不能改變的部份,我們仍要有寬大的心胸接受。
希望隨著教學經驗的累積,我可以多長點「智慧」。
教授在課堂中侃侃而談他生命中的許多經歷,對於disability,他已經能用更釋懷的角度詮釋。
「我的腳在沒有電梯的大樓裡,的確是disability,但如果有電梯,我可以上下自如,就和一般人無異。這樣,腳的障礙就不是障礙了,這只是我的特殊需求。就像各位近視戴眼鏡一樣,不必大驚小怪。戴眼鏡就是你的『特殊需求』。把眼鏡拿下來,你也是disability啊!眼前霧茫茫,disable to see嘛!」我們懂得老師幽默的比方,逗得我們不禁會心的笑了。
我和這個教授有許多不謀而合的想法,嗯,我應該會喜歡這個老師。
- Feb 27 Wed 2008 23:05
Potential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